当前位置: 首页 > 教师文集 > 师德-----建立爱与沟通的平台

师德-----建立爱与沟通的平台

2010年04月06日 00:00:00 访问量:38

教师是人类文化、科学知识的传播者,是人类开发理性、奔向光明的引路人。没有教师,人类难以摆脱愚昧无知的状态、浑浑噩噩的境地。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,担负着培养、教育下一代人的艰巨繁重的任务,教师的职业是无私的,他们用知识的力量去激励学生求知的欲望,以慈爱之心架起师生间友谊的桥梁。它不仅得到过崇高的赞誉,也被赋予过更多的要求。在当今社会尤其如此。江泽民同志在《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》中指出:老师作为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”不仅要教好书,还要育好人,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。这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师的基本要求。

一、严格自律是师德的基础

教师的作用在于“教育”学生,教会学生做人的根本,形成学生高尚的人格。如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”的爱国主义思想,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”的人生进取精神,“地势坤,君子以厚德载物”的博大胸怀,“杀身成仁”、“舍生取义”的高尚气节,,“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”的大丈夫品格,以及信、义、诚、达、礼等一些优秀的人格层面,这就是做人的根本。  

这就要求教师应具备慎独修养,即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处处按社会主义教师道德要求行事。教师能否把师德规范内化为自身内心信念,化作行为品质并时时处处以此支配自己的行动,直接关系到学生德、智、体全面发展。为此,教师必须有崇高的自尊自重、自强不息、严以律已的精神,否则,很难做好教育工作。

“教师无小节,处处是楷模”。“形象的生命更重要”。丰子恺把人格比作一只鼎,而支撑这只鼎的三只是:思想--真,品德--美,情感--善,只有“三足鼎立”,真、善、美和谐统一,才能为人师表。苏霍姆林斯基说,“一个精神丰富、道德高尚的教师,才能尊重、陶冶学生的个性,而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,他培养的学生也无任何个性特色”。子曰:“其身正,不令而从。”

二、博爱是师德的法宝

赞科夫说:“当教师必不可少的,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学生。”只有给予学生爱,让学生感受到爱,体会到被爱之乐,他们 才会学着去爱别人。“金凤凰”要爱,“丑小鸭”更得爱,唯有爱满天下才能换来桃李芬芳。一个生病的学生看到老师为自己着急得流泪,一定会倍感温暖而铭记在心;一个能对学生问寒问暖的老师,必定是一个深受学生喜爱的好老师。面对学生的偶然犯错甚至是冒犯自己,你是宽容地就势引导,还是大发脾气或撒手不管呢?有爱心的教师总是选择前者,他们善于把关怀和宽容作为与学生沟通的法宝。

三.爱心的培育是师德的提升
教师对学生的爱,就是“师爱”。在一定程度上,热爱学生

就是热爱教育事业。但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更困难。林崇德教授认为,“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,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!”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“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、无私的、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,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。这种爱是神圣的。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,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,就会‘亲其师’,从而‘信其道’,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,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。因此,师爱就是师魂。”
   
中国古代师生关系中尊师爱生的佳话不胜枚举,许多事迹感人至深。孔门师生之间感情相当深厚,关系十分密切融洽。孔子对学生充满了爱心。学生生病,孔子亲往探视,例如,“伯牛有疾。子
 问之,自牖执其手,曰:‘亡之!命矣夫?斯入也,而有斯疾也!斯人也,而有斯疾也’”师生之间亲密如同父子之情。颜渊不幸病死,孔子极其悲痛,“哭之恸”。对学生没有高高在上的心理,而是采用一种平等友善的态度。《吕氏春秋》指出,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做到“师徒同体”、“师徒同心”。对于教师而言,要能“视徒如己,反己以教,则得教之情也。所加于人,必可行于己。若此则师徒同体”;对学生而言,则要尊师敬业。为什么要师徒同心呢?因为“人之情,爱同于己者,誉同于己者,助同于己者”;如果师徒相互异心,就会相互怨恨厌恶——“人之情,恶异于己者”,“不能亲其所怨,不能誉其所恶”。倘若师徒同心同德,学业便由此而彰明,道术由此而大行,取得最佳教学效果。

四、沟通是师德的精髓
   
作为班主任,我体会到:进行高质量的心灵沟通,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,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。教师常常不自觉地或习惯性地使用沟通的“杀手锏”---命令、警告、训诫、讽刺、责难等语言,希望学生变得顺从、依赖和沉默。这些沟通违背教育本身的初衷。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潜力,是为了帮助学生激发他们本身的固有的创造力和思维活力,是为了帮助他们成长为一个自信、自立的人。不是培养学生的依赖性和单纯的服从性。

了解学生方能深刻理解学生,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上,才能达到心理上的共鸣。老师要了解学生的家庭、性格、学习成绩、兴趣爱好等,教师可采取“投其所好”的沟通策略,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内容。

接受学生进入青春期的现实,明确青春期是一个风暴期,孩子的某些过激行为不是病态的,而是正常的表现;青春期是指人体从童年向成年过渡的人生关键时期。他们认识到自已不再是小孩子了、喜欢独立行事、喜欢交友往来、性意识开始萌发、对异性产生好奇兴趣等等。这时学生往往有着许多憧憬和期待,内心世界与来自社会的外部环境常常发生矛盾冲突,面临着人生课题的许许多多疑问和困惑。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帮其解决成长中的困惑。处于青春期的学生遇到的很多问题,不可能也不允许全部地在大庭广众之下予以讲解,要善于主动发现学生的问题,不压制,正确引导。

沟通需要真正平等的“太空时间”,即创造没有任何干扰的沟通氛围和条件;做为一名老师,客观地说爱优生并不难,难的是爱“差”生,尤其是爱“双差生”。老师要爱每一位学生,对待学生不能因为他的学习成绩好而特别亲之爱之,也不因为他的成绩不理想、行为不端而恶之厌之,而应是一视同仁,平等对待。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对教师说过一句名言:“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,你的冷眼里有牛顿,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”。这句话告诉我们,不能把差生看死了,随着年龄的增长,环境的变化,班主任工作方法的改进,他们也会发展变化,即使不成为瓦特、牛顿、爱迪生,也要把他们塑造成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。

在人际关系中,微笑的魅力是无穷的。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,脸上常带三分笑,就能得到学生的好感。学生会感到老师对自己的尊重而更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引导。我在批阅学生的“有话就说”(就是学生与我沟通交流的周记形式,学生可以畅所欲言),有一篇令我非常深刻——《我们的班主任》:“班主任你非常潇洒可爱,一头乌黑的头发,水汪汪的眼睛下有一个高高的鼻子……非常开朗,经常笑,但有时却非常严肃,还带着一些凶恶的表情。老师,好希望你保持你开朗的笑,我喜欢看你的微笑。” 学生爱看我笑,学生会因为我的微笑而心花怒放,“亲其师,信其道”,学生喜欢接触温馨可亲充满笑容的我,而讨厌整天带着凶恶神情的我。细细一想,对!人与与之间的一个微笑可以把两个不相关的人拉近。对教育而言,老师更应该对学生保持微笑,如此细小的一个动作却可以得到丰收,我们老师何乐而不为?微笑是一种胸怀、更是一种艺术,不要吝啬你的微笑和称赞的话语,哪怕是一个鼓励的眼神、一个会意的微笑,都会让学生感到你的亲近。现如今,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,在家当惯了“小皇帝”,对老师严厉的硬性说教并不十分愿意接受;反而在友善的气氛中,以平常谈话形式要求他怎样做会更有效。

“育苗有志闲逸少,润物无声辛苦多”,只有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、质量观和人才观,增强教书育人,以身立教的使命感,爱岗敬业、开拓进取才能地教书育人工作中取得可喜的成绩,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指日可待。只有广大教师及时和学生沟通,建立一个和谐的交流平台,才能让学生从无知走向有知、从单纯走向成熟,只有从思想上去疏通,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、自豪感,让学生感悟到人生绚丽多彩,对人生充满希望与追求。

 

编辑:站长
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360EDU网校 垃圾信息 网警110
郑重声明: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,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,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。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,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;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,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【通知—删除】义务。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,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,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。许昌市二中教育集团 特此声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