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高考临近,孩子们一个个摩拳擦掌,家长们也是围着孩子忙里忙外。可静下心来,家长们有没有想过,孩子们到底需要的是什么?你的忙里忙外、焦头烂额又有多少是孩子真正需要的?对此,河南省民办教育研究会教育培训专委会理事长、河南省首批民办教育专家、郑州联大外国语学校校长甘宇祥提醒家长,事事周到不如关爱“有道”,关爱不是无休止的唠叨和督促,家长应该懂得无声地关爱,在生活的各个方面给孩子提供便利。 关爱不是无休止的唠叨 三四月份,考生进入全面备考阶段,家长也像上了紧的发条,从衣食起居、学习安排、思想动态等方面全面“关注”孩子,岂不知有些关爱并不是孩子所真正需要的。那么,作为家长究竟该如何给孩子提供关爱呢? 甘宇祥告诉记者,家长的关爱应该更多地体现在生活细节中,做好孩子的“后勤部长”和“心理辅导师”,通过自己平时的言行举止为孩子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家庭氛围。在日常生活中,不要总是把话题扯到考试上去,更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担心、紧张、不满或过度关心的情绪,以免给孩子造成压力,只有家长的心情放松了,孩子的心情才能真正放松下来。 此外,父母还应考虑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,根据孩子的需要为孩子提供相应的帮助和关爱,如:孩子物质营养很丰富了,就不要在这个方面加码;如果孩子精神过于紧张,不妨帮他找一些可以缓解压力的小方法。“临近考前,家长带领孩子共同以平和、自信、轻松的状态迎接考试是关键。” 甘宇祥说。 甘宇祥提醒家长,关爱不是无休止的唠叨和督促,家长应该懂得无声地关爱,在生活的各个方面给孩子提供便利,做到关爱“有道”。 莫让“文化场”吞没孩子 据相关资料统计,每年临近中高考前,因父母对孩子过于关爱,过度包办孩子的生活,对孩子造成情绪紧张、考试压力过大、放弃考试并离家出走的考生都不在少数。这些孩子轻则影响考试发挥,重则影响一生的前途。 可尽管如此,每年一到中高考季,仍有很多家长对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揽,帮助孩子安排生活起居、找辅导老师、带孩子听专家讲座,给孩子带回各种招生信息、小道消息等,把孩子的生活快形成了“文化场”,似乎不这样做就不是一位好家生、负责任的家长。 对此,甘宇祥介绍,这种情况很让人担忧,尤其是城市中的家长,受大环境的影响、考前各种信息的渲染更容易不知所措。而家长的不知所措会令孩子更加紧张,给孩子带来更大的学习压力和心理压力。 甘宇祥提醒家长朋友,临考前,尽量不要把手伸到考生的学习空间,给考生创建一个相对平和的自然环境。要避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对考生成绩的起伏而情绪波动,避免一切可能导致对考生不利的家庭面貌、环境氛围。“联大往届不乏成绩优秀而考入北大、清华等著名院校的学生,我们调查发现,这些孩子都是自主能力很强,受家长干扰的很少。” 甘宇祥说。 专家提醒:关爱孩子的几个小误区 误区一:过分保护。家长高考前把孩子重点保护起来,全家人都围着孩子转,甚至有的父母请假在家照顾孩子,实际上这不利于孩子以一颗平常心去参加高考,反而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心理压力,影响孩子在考场内正常发挥。 误区二:过分干涉。有许多家长认为,这段时间太重要了,孩子要一门心思复习、做功课,不能做其他的事,对孩子的自由进行限制,不准做这,不准做那,这样的效果反而适得其反。 误区三:过分期待。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,超过了孩子的实际水平,不够重点的也报重点,这样容易挫伤孩子的自信心。 误区四:家长不能以身作则。有些家长常常对孩子说,快高考了,不能看电视了,而他们自己却在看电视,不但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,而且也会影响孩子的复习。 误区五: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。有些家长对孩子的身体倍加呵护,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。
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